中
秋
糍
粑
老家四川,乡人年年中秋节前都会打好糍粑,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有民谚曰:“中秋不打糯糍粑,婆娘儿女不归家”。
做糍粑通常需要一家人齐忙活。首先浸泡糯米,再将糯米蒸熟,接着将熟糯的米饭倒入石臼,以石锤捣成泥状。有些人家也会在糍粑里加入一些桂花捣成“月桂糍粑”,就着黄豆粉或白糖食之,味道甘甜无比。
(图:搜狐网)
熟糯米粘性极强,石锤又重。因此,舂糯米的工作一般由家里的年轻男人完成。老人、妇女、孩子,通常是站在旁边,唱着川江号子“嘿作嘿作嘿作嘿”的加油声为劳动者鼓劲。也有不服气的小孩子,几次想要抢过爸爸手里的石锤来舂一舂糍粑的。但孩子们只要握住石锤吃力地在石臼里转上一转,就会垂头丧气地把石锤交还给爸爸。
妇女、孩子们也不能闲着,得将舂好的糍粑分成小糯米团,并放至案板晾晒。讲究的人家还会在糍粑上印些图案,或梅花,或牡丹,或“發”字,或“福”字。糍粑的吃法多种多样,可撒上黄豆粉蘸白糖或红糖,或煎或炕或烤。
有些乡人家里人手不够,会和邻里一起制作糍粑。两个男人,你一杵我一槌地交替着捣糍粑,哪怕汗如雨下还不忘互相调侃几句。几家人齐心劳作后,围坐分食糍粑,吃得“啧啧”咂口,就算过了一个团团圆圆的中秋节了。
展开全文
图|人民网
传说糍粑的由来与伍子胥有关。在建阖闾大城时,伍子胥曾担忧地向身边人嘱咐,吴王过喜而忘忧日后恐有国难,若吴国深陷绝境可掘地三尺寻找可充饥的食物。后越国勾践举兵伐吴,吴国民众饿殍遍野。民众想起了伍子胥生前嘱咐,便暗拆城墙,发现城基尽是熟糯米所制砖石。吴国民众遂将糯米敲碎,分而食之。后人为纪念伍子胥,每值丰年都会制作糍粑。
但到今天,贪食而勤劳的乡人,早已不满足只能在年节吃到糍粑了。糍粑温和滋补又香甜软糯,深得南方人的喜爱。办喜事、庆丰收、送礼时甚或家中来客时,乡人们都会做些糍粑。川方言里还有一个好听的形容词——“糍粑心肠”,专形容心软之人。“你咋个勒么糍粑心肠哟!”意思是“你心肠怎么这么软呀!”都说四川人是好吃婆,类似的以食物入方言的还有“定心汤圆”(定心丸)、“贴心豆瓣”(心腹、亲信)等。
南方很多地方直接把糍粑叫做“粑粑”,很多中老年人会把糍粑读作“兹粑”。广西钦州的室友说当地糍粑的读音跟“air”这个单词很像。海南话里糍粑则读作“bua”,江西乐平话里念“ma zi”。在读者们的家乡,糍粑又念什么呢?
作者:桑雪
编辑:刘书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