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孝贤皇后陪同乾隆南巡时,在德州感染风寒去世,年仅三十七岁。
孝贤皇后容貌艳丽,贤淑节俭,做皇后十三年都未曾佩戴过珠翠首饰。去世后,乾隆哀恸至极,写诗云“廿载同心成逝水,两眶血泪洒东风”。
爱屋及乌,对她的亲弟弟傅恒,乾隆自然是异常恩宠了。傅恒于乾隆七年担任御前侍卫,到了乾隆十年,二十四岁的傅恒就被任命为军机处行走,升迁之快,前所未有。
在培养讷亲的同时,乾隆也在栽培傅恒。乾隆自己说道:“当大学士鄂尔泰在时,朕培养讷亲;讷亲在时,朕培养陶成傅恒。皆几经教导,几经历练。”
当傅恒崛起之时,讷亲急切地需要证明自己的实力,此时机会来了。乾隆十二年,西南烽火燃起,大金川土司叛乱。讷亲亲往前线,指挥战事,结果却是久战无功。
金川战事,后日被乾隆列为十全武功之首。于正当壮年的乾隆而言,金川之战,是处于鼎盛国力的大清,以巨大战车去碾压一个小小蛮夷族群。然而,金川爆发出来的惊人战力,让乾隆损兵折将,指天骂地,却又无可奈何。
乾隆十三年六月,讷亲到了前线。屡遭败绩之后,讷亲知道仗是没法打了,高挂免战牌,每日里只是向乾隆请求多发援兵。讷亲甚至悲观地认为,就是增兵之后,官兵虽多,但能否攻下大金川,就是再过两三年也很难说。
前线战事拖延,胜利遥不可及,乾隆准备将讷亲调回京师。首席军机大臣坐镇中枢,任务繁重,自然不能在外久留。
乾隆也知道讷亲身体不好,“即以身体而论,伊素日体虚气弱”,不宜常驻金川这样的苦寒之地。乾隆决定在来年春季调讷亲回京师,另从前线将领中选一人总领军务。
春天还未到,八月间,乾隆看到前方战事拖延,心中焦躁不安,想提前召讷亲回京,当面询问为何久攻不克。讷亲一看要调自己回京,心中大喜,竟然忘乎所以,上书乾隆,请让自己立刻回来。
乾隆一看讷亲急匆匆地要回来,自然是恼怒异常,指责讷亲“尔乃一闻召入之旨,如获更生。”乾隆也指出,讷亲认为有人排挤自己,所以急着回京,实际上是为败绩寻找借口而已。
乾隆讽刺道,你如果有能耐取得大胜,有必要担心被排挤吗?你讷亲在军机处时暗中排挤过的人,朕没有察觉的肯定也有吧。
讷亲仗没打胜,回京倒是积极。乾隆看在眼里,火在心里,下令将讷亲革职,暂留在军营中效力。到了九月,乾隆命新任首席军机大臣傅恒赴金川前线,接替讷亲指挥战事。
讷亲惹怒了乾隆,失去了恩宠,亲兄弟跟着都胆寒,于是纷纷上奏讨伐讷亲。哥哥两江总督策楞先奏称,讷亲在前线退缩乖张,辜负皇恩,请交刑部严惩。
弟弟山西巡抚阿里衮上奏,请求跟随傅恒前往金川前线,愿身先士卒,以弥补兄罪。乾隆看了极为满意,指示阿里衮,有此心就可以了,杀敌的事,你就不要去了。
十一月,傅恒从京师出发,前往金川。此月讷亲上了两个奏折,让乾隆大为不满。讷亲先是上了一个奏折,洋洋洒洒数万言,但却没有提及金川前线情况,而只是将失败归咎于将领张广泗。随后讷亲又上了一个奏折,大谈如何处理金川善后事宜。
乾隆看了奏折后大为震怒,金川前线战事毫无突破,你就想着善后了,乾隆本来准备金川战事终了之后,将讷亲发配到北方充军赎罪。
现在一看讷亲如此糊涂,用乾隆的话来说就是“顽钝无耻”,对他是彻底失望,遂命在金川前线的侍卫富成逮捕讷亲。
此时乾隆并未对讷亲动杀心,不想讷亲的一句话却断送了卿家性命。却说富成逮捕讷亲后,将与讷亲的谈话记录全部交给了乾隆,其中讷亲一句闲话:“金川事大难,不可轻举,此言不敢入奏”,刺激了乾隆。
在乾隆看来,这句话透露了讷亲对乾隆的真实看法,即明明不能攻下大金川,你乾隆却硬要出兵,这不是盲目决策,好大喜功么?
此外,讷亲碰到前往大金川的八旗援兵时,曾牢骚道:“此皆我罪,令如许满洲兵受苦。”这又让乾隆恼羞不已。
讷亲私下的这几句闲话,刺痛了乾隆。讷亲是乾隆一手提拔起来的,不想私下如此说自己,失望之余,对他自然是恼恨至极,杀意已生。
此年十二月,乾隆亲自给讷亲定性,“讷亲乃阴柔之小人。”
恼恨于亲信的腹诽,乾隆赐出遏必隆宝刀,命尚书舒赫德带着到前线斩杀讷亲。乾隆赐刀此举用心颇为险恶,因为这把宝刀是讷亲爷爷遏必隆用过的,由是得名。
用爷爷的宝刀来斩杀孙子,大概只有作诗十万,文采过人的乾隆想得出、做得出。讷亲在解送途中知道自己必死,开始绝食,以求速死。次年正月二十九日,押解队伍行至班拦山时遏必隆宝刀送到,讷亲被当场处决。
@读文解史
感觉讷亲的死和杨修之死有共同点,都是自做聪明,口风不严,揣测出了主子的心思却到处说给别人听,并且还揭主子的短,这正是当权者最忌讳的。所以虽然位及人臣,在失势后也难逃一死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