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筋、脉、肉、皮、骨合称为五体。②指肥人、瘦人、常人、壮士及婴儿五种体质。
概念
1、指肢体的筋、脉、肉、皮、骨等。五体与五脏有联系。《灵枢·五色》:“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2、指肥人、瘦人、常人、壮士及婴儿五种体质(见《灵枢·逆顺肥瘦》刘衡如校本)。
解读
1、肢体的筋、脉、肉、皮、骨合称为五体,五行理论中,五体与五脏有相对应的关系,这种关系叫做五主,即《灵枢·五色》:“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在五行理论中,脏腑与形体之间的内外对应关系,其意义是将内在五脏与形体在病理生理上有了相互参照。例如肝主筋,中医学中的肝脏疾病可在筋脉上有所表现,比如筋病硬缩,同样筋脉上的一些异常表现也提示了肝脏可能出现了疾病,等等。
2、《灵枢·逆顺肥瘦》中根据体型的肥瘦、年龄的壮幼,把体质划分为“肥人”、“瘦人”、“常人”三种类型,病根据常人的不同体质特征,讲其进一步划分为“端正敦厚着”、“壮士真骨者”、以及“婴儿”,共五种体质。这是根据人体的形态和功能特征划分体质类型的方法,是比较直观的体质分类方法,但所分类别人群也有其一定的共通性。
中医应用
1、筋、脉、肉、皮、骨与五脏的关系
肝主筋。事实:筋病诊在肝脉。如肝脉枯细,筋病硬缩;肝脉微小,筋病惕动之类。原理:造化之气,冬气在内,冬气主骨,春气在冬气之外,筋附骨而生。肝秉春风,故肝主筋。爪者筋之余,故荣在爪。
心主血。事实:血病诊在心脉。心脉浮洪滑大则血旺,心脉沉弱涩细则血少之类。原理:造化之气,夏气属火,火色为赤,地下水分,经阳气之温暖,交夏令后,升发于地面之上。夏时人血淖滋,心秉火气,故心主血。脉者血之余,故荣在脉。
肺主皮。事实:皮病诊在肺脉。皮坚而里细者,肺脉不虚;皮松而里粗者,肺脉虚散之类。原理:秋金之气,居造化最外一层,包围整个造化。肺秉金气,有收束全身之力,故肺主皮。毛者皮之余,故荣在毛。
肾主骨。事实:骨病诊在肾脉。肾脉微者骨软,肾脉足者骨坚之类。原理:造化之气,冬气主内,气沉而坚。肾秉冬气,故肾主骨。发者,骨之余,故荣在发。肾属水,肾主骨,骨富有碳素。碳者,大气下沉,压极所成,有坚凝作为。水有封藏作用。水与碳,其气皆沉。肾气以沉坚沉藏为能,故肾属水,肾主骨。
脾主肉。事实:肉病诊在脾脉。脾脉衰者肉脱,脾脉旺者肉丰之类。原理:造化之气,土气居中,水火木金之中,皆有土气在内。脾秉土气,人身整个浮沉升降的圆运动,处处皆中气所分布,人身内外,处处是肉质所构成,故脾主肉。唇者肉之余,故荣在唇。
2、三种体质之人的状态
常人:端正敦厚,气血调和。
展开全文
瘦人: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言轻,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
肥人:其质壮大,气血充盈,肤革坚固,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色黑,唇临临然,气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贪于取与。
《素问·卫气失常篇》把肥人又分为膏、脂、肉三种体质类型。
膏型:腘肉不坚皮缓,肉淖而粗里者身寒,细里者身热,皮纵缓,纵腹垂腴,多气,由于气属阳,多气的体质热,故能寒。
脂型:腘肉坚皮满,其肉坚,细里者热,粗里者寒,其身收小,血清,气滑少,由于气血不及膏,肉型充足,故形体收小。
肉型:皮肉不相离,身体容大,多血,由于多血则形体充实,故体质不寒不热。
五体,含义有二:
一是指肢体的筋、脉、肉、皮、骨等。五体与五脏相合。肝合筋、心合脉、脾合肉、肺合皮、肾合骨。
二是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质,如《灵枢·根结篇》说:“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小大,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是说五种形体不同的人,即骨节有大有小,肌肉有坚有脆,皮肤有厚有薄,血液有清有浊,气的运行有滑有涩,经脉有长有短,血份有多有少,以及经络的数目各异等等。本题所谈五体,是指前者而言。
心与脉管相配合,它的荣华表现在皮肤的颜色上。肺与皮肤相配合,它的荣华表现在毫毛上。肝与筋相配合,它的荣华表现在甲上。脾与肉相配合,它的荣华表现在口唇上。肾与骨相配合,它的荣华表现在头发上。
心合脉,肺合皮,肝合筋,脾合肉,肾合骨。其道理是;因心主血液,血循脉中,而血管与心相联;肺主宗气,散精以滋养皮肤;肝主藏血,血养筋;脾运化水谷精微,以滋养肌肉;肾主藏精,精生髓,髓养骨。
五藏
肝藏血
心藏脉
脾藏营
肺藏气
肾藏精
肝合筋:指五脏与五体相合,肝之筋。
《素问·五脏生成》:“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筋膜有赖肝之精气濡养,肝之气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肢体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之气血亏虚则筋力衰惫,肢体关节屈伸困难。《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参肝主筋条。 肝主血海:生理学名肝血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故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肝藏血:生理学名词。出《素问·调经论》等篇。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血液化生后贮藏于肝脏,随人体活动量需要而向机体外周输布,维持各脏腑功能及全身筋骨运动。《素问·五脏生成》:“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肝不藏血,则会出现血虚、失血证候。
调节血量。肝除藏有一定的血液外,还具有依据机体之需,调节循环血量作用:当机体处于安静休息,或睡眠状态时,机体所需血量减少,部分血液回流入肝,并贮藏起来;而当人体在工作,或剧烈活动时,机体所需血量增加,血液则由肝脏输送到经脉,以供全身各组织器官所需。即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也?肝主血海故也。”“血海”之名,除指任脉中一穴位外,一般是指冲脉而言。《灵枢·海论》曰:“冲为血海”,强调冲脉气血充足对人体的重要性。肝的疏泄与藏血功能,相反相成,共同维持肝的贮藏血液与调节血量的作用,故又有“肝主血海”之称。实际上,“冲为血海”的作用是通过肝的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作用而实现的。
收摄血液,防止出血。肝藏血能使血液收摄于经脉之中,不致溢出脉外而出血的作用。
心合脉:指五脏与五体相合,心主要是联系脉。《素问·五脏生成篇》:“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类经》:“心主血,血行脉中,故合于脉。”参见心主血脉条。
脾合肉:指五脏与五体相合,脾主合于肉。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吸收而得,肌肉丰满与消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素问·五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脾藏营:生理学术语意即脾藏血。出《灵枢·本神》。营,指循行于脉中的经气,它生于水谷,源于脾胃,有化生血液的功用,故常营血并提。《难经·四十二难》:“(脾)主裹血。”谓脾有藏纳营血的功能。
肺合皮毛:生理学名词指五脏与五体相合关系之。肺主气,宣发卫气固表,司腠理之开合,输精于皮毛,故称。《素问·五脏生成》:“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肺藏气:肺的生理功能。出《素问•调经论》。肺司呼吸,摄取自然界之清气,排出浊气;宣发水谷精微之气,以温煦、滋养周身内外;调节营卫和各脏腑之气,使之运行正常。若肺藏气的功能失调,实则可见胸满、喘咳,虚则可见倦怠、少气、无力等症状。
肾合骨:生理学名词指五脏与五体相合,肾之合骨。《素问·五脏生成》:“肾之合骨也。”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气盛衰,可影响骨骼的生成、发育及荣枯,故称之。参见肾主骨条。
肾藏精:生理学名词指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之。肾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称生殖之精,禀受于父母,与人的生育繁殖有关。后天之精又称脏腑之精,由脏腑化生水谷精微而成,主人体生长发育。《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而精气又要保持运行流畅,不能壅实不行,才能灌注营养全身组织器官,故其功能特点为“满而不能实”。在临床上五脏多虚证,应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补中寓通,静中有动。
《灵枢·本神篇》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魂,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 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此言五脏虚实之病形,已注疾病门虚实病证篇。
六腑与五脏对照表
五脏六腑与五行、方位等关系图
五脏
主
充、合
五华
开窍
表里
五行
五色
五味
藏、神
五臭
方位
肝
疏泄
筋
爪
目
胆
木
青
酸
魂
臊
东
心
气血
脉
面
舌
小肠
火
红
苦
神
焦
南
脾
运化
肌
唇
口
胃
土
黄
甘
意
香
中
肺
宣降
皮
毛
鼻
大肠
金
白
辛
魄
腥
西
肾
精髓
骨
发
耳
膀胱
水
黑
咸
志
腐
北
制表人:清风侠
微信号:wangyong307、slchanwuyi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