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写
明清“请帖”分上、下两部分书写。上部分内容包括请客的时间、地点、主题以及对客人的尊称和敬语,是其核心所在,往往不能缺失;下部分内容主要是主人的署名,可以忽略不写,投送时由家中晚辈或者奴才小厮口头代为传达。请客时间从“投帖”当日至随后数日,甚至数十日不等。明正统以后,提前“投帖”的时日越长,越会被视为“崇礼”的表现,且成为潜移默化的趋势。请客地点多为主人家中或某一固定的知名场所,与今日宴客相似。请客主题有交际应酬中请酒吃宴、日常亲友间聚会、红白事场合观礼、两家尊长会晤前通名、请求客人完成某一职业使命或者担任某一职务,是“请帖”请见、自白、申敬、吊慰、庆贺等交际功能的集中体现。
敬语分为谦词和赞词。“投帖”往来中遵守“尊人抑己”的原则,主人对自己用谦词,如称居所为“寒舍”“陋室”,称所筹办酒宴为“薄具菲酌”“薄具豆殇”;对客人用敬词,如称对方乘坐的车舆为“鱼轩”“高轩”,称对方应邀而来为“贲临”“俯临”“驾临”。句末再加上“即刻专候”“候驾早临”“祈早移玉”“幸勿他辞”等简短的客套用语,以“传情达意”。称谓包括尊称和署名,是主人与客人姓名、字号、排行、年齿、地望、职业、官衔、爵位等身份地位的重要标识。明清“请帖”中最常见家族称谓,受古代宗法制的深远影响,家族成员之间以凸显双方血缘关系的称谓为准,各房亲戚则主要使用反映亲近关系的称谓。除家族称谓外,“请帖”中频繁使用的社会称谓和官场称谓,更多的是双方社会关系和尊卑等级的直观呈现。
投 送
投送“请帖”时,奉行两条基本准则:一为人伦亲情的长幼之序,二为封建等级的尊卑之别;二者发生冲突时,则以尊卑等级为主,以迎合统治者维持封建秩序的强大意志。“请帖”的规制和书写,导致其至为明显的专一性,即一张“请帖”只能对专人或者某一特定人群使用。随着人际关系渐趋复杂,每个人需要准备大量的“请帖”,以应付不同的交际场合。面对纷繁的书帖工作,若客人社会地位尊荣,主人往往亲书或者寻找身份更为体面之人代写“请帖”,以显示诚心和敬意;若与平辈或者下属交际往来,这一重任便落到门客或家里聘用的“书启相公”身上。同理“投帖”时,主人可差遣专人投递,或选择亲自登门敛呈,要视主客双方的尊卑等级和亲近关系而定。
民间交际以及相熟的亲友往来,主人可直接投送“请帖”,传达相邀之意。官场交际特别是平日不甚来往的官员延请对方,往往先投下“拜帖”,“托门者通进”,待对方示意后方能入谒、送下“请帖”。客人收到主人亲自投送的“请帖”,可明确表示接受或拒绝,并留下书帖作为赴会的凭证或日后的念想。若“请帖”由主人差人投送,客人需在帖上打个“知”字,表示接受;如不能赴会,则打个“谢”字,婉言谢绝。再将“请帖”交给来人,由其复命。主人看过打过“知”字或“谢”字的“请帖”后,根据接受邀请客人的数量、年齿、尊卑等级,预备好当日所需的场所、酒水、食物、座次以及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在请客当天的早晨,再次向接受邀请的客人送出一张简易的“请帖”,书“某某拜上,幸赐早临”“某某拜上,早临为幸”等,提醒客人准时赴会。大约宴会开始前半个时辰,若还有客人没有到场就坐、吃茶,主人便送出第三份“请帖”,寓意在半路上迎接尊贵的客人。
结 语
“请帖”作为明清时期重要的交际媒介,社会基础极为广泛,上自宗藩贵戚、下至平民布衣,使用者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阶层。所谓“疏观万物而知其情”,“请帖”虽为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却传达着那时人们对于礼仪文化的认知、思考和践行,更透露出他们在封建王朝的严密统治下,对于上下、长幼、尊卑、贵贱之等级制度的感受、体悟与倾诉,是历史遗留的宝贵“记忆”。而这些“记忆”使我们对那段历史的理解,有了更强的“现场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