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趋势猎金,(https://xueqiu.com/8898687350/325358302)
中联重科新产业布局研报:智能机器人引领工程机械智能化升级——聚焦“具身智能”与多场景应用,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一、省内政策支持与资源禀赋:打造智能机器人研发高地中联重科作为湖南省高端装备制造的龙头企业,深度融入地方发展战略。2025年湖南省两会提出的“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中,中联重科承担“人机环境”物流机器人项目,依托长沙市作为高端制造中心与算力中心的资源禀赋,推动智能机器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落地。公司位于湖南的中联智慧产业城,已建成23个世界级智能工厂,配备2000余台工业机器人及智能排产、数字孪生等技术,为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底层制造能力支撑10。此外,湖南省对智能制造的政策倾斜(如税收优惠、研发补贴)进一步加速了中联重科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二、智能机器人技术研发与产品布局:从仓储物流到“具身智能”中联重科以“大脑(AI大模型)+小脑(运动控制)”为核心,构建具身智能AI原生云平台,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多维度突破:
硬件研发突破:
已开发轮式人形机器人与双足人形机器人样机,前者适应平坦环境高效移动,后者模仿人类步态以应对复杂地形,初步实现运动控制与场景适应性突破。
通过孵化的中科云谷平台,整合物联网与AI技术,优化机器人感知与决策能力,为仓储物流场景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软件生态构建:
依托自主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机器人全生命周期管理,研发周期缩短25%以上,工艺设计效率提升50%。
布局“AI大模型+垂直场景”技术路径,未来可通过数据迭代优化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的自主作业能力。
阶段性目标:
短期聚焦智能仓储物流,替代人工完成物料搬运、分拣等任务,提升制造端效率(对标叉车企业逻辑,兼具传统业务基本盘与新兴技术溢价)。
中长期拓展至工程机械智能化(如无人化施工、设备自主维护)及农业机械应用(如自动驾驶拖拉机、智能收割机),形成跨场景协同。
三、应用场景拓展与行业赋能:从制造端到全产业链智能制造场景:
工程机械产品非标化程度高,传统产线依赖人工调试。人形机器人可通过柔性化操作(如零部件装配、质量检测)提升生产灵活性,适配多品种、小批量需求。
中联智慧产业城已实现“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的极致效率,智能机器人将进一步优化生产流程。
工程与建筑场景:
高危作业替代:如高空设备检修、隧道施工等场景,双足机器人可替代人工完成高风险任务。
现有产品联动:结合中联重科全球领先的72米高空作业平台、4000吨全地面起重机等设备,形成“机器人+重型机械”的智能化施工方案。
农业与环保场景:
农业机械智能化:通过搭载机器人系统,实现播种、收割等环节的精准作业(如AS60甘蔗收获机已具备故障自诊断功能)。
环保设备协同:在环卫车辆中集成AI视觉机器人,提升垃圾识别与分类效率。
四、发展逻辑与投资价值分析短期逻辑:
业绩支撑:2023年H1海外收入同比+115%,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传统板块贡献稳定现金流,为新兴业务提供研发投入保障。
政策催化:湖南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资源倾斜,叠加“新质生产力”政策导向,加速技术转化。
长期逻辑:
技术壁垒:机器人研发需突破运动控制、AI算法、多模态交互等核心技术,中联重科通过两级创新平台(基础研究+产品开发)构建护城河。
全球化协同:匈牙利高机智能工厂投产在即,欧洲本地化生产将反哺机器人技术的场景验证与迭代。
风险提示: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周期较长,需关注技术落地进度与成本控制能力;
行业竞争加剧,国内外企业(如特斯拉Optimus、波士顿动力)可能挤压市场空间。
五、结论:智能机器人开启第二增长曲线中联重科以智能机器人为抓手,推动“制造→智造→服务”的全面升级。短期看,仓储物流场景的落地将提升估值弹性;长期看,“具身智能”技术在工程、农业等领域的渗透有望重塑行业生态。结合公司低估值(2023年PE 12x)、高业绩确定性(2025年净利润目标同比+110%)及新兴业务潜力,建议重点关注其智能化转型带来的投资机遇。
风险提示:技术研发不及预期、宏观经济波动、海外拓展政策风险。